每次出國一定要學點東西回來,就算教訓也罷,
從埃及回來已經兩年了,還是很常想起那時的日子,
在論壇常看到許多背包受到埃及人的欺騙,
現在看在眼裡,都覺得是件小事不必記在心理,
但當時的我也和背包們一樣是不爽到頭頂都冒煙了,
就埃及來說被抬高物價是基本款,根本沒啥好大驚小怪的,
但對於我們這些從未接觸過的商人文化(至少在台灣不會發生),
真是讓我們傻眼了。
經過一次兩次,喔!!原來埃及就是這樣,
慢慢的我們也習慣了這樣的商人文化,
記得剛到埃及的第一天,因為我的行李遺失,
讓我必須在埃及大街小巷中買個兩件衣服,
在一陣廝殺後,到我覺得可以買的價位時,
年輕老闆已經把我買的衣服打包裝袋,再我掏錢準備要付帳時,
老闆想了想:「殺太多了再加一點吧!」,
之後,講再多都不賣給我,除非我在抬高價錢,
當下頭頂不是冒煙而已吧!火都燒起來了。
再走幾步在一個地攤,一件7.5埃磅的短T,
隨便挑了兩件,付了20塊給一身回教打扮的老闆,老闆看了看我,
我心想:「不會又給我來個不同種族價錢也不同吧!」
但沒想到老闆很開心的找了我錢,並跟我說謝謝。
原來不是埃及商人都一樣的,我想我學到了一些東西。
在亞斯旺,看著當地人人手一隻冰淇淋,
外加45度的天氣,讓我也想嚐嚐,
賣冰的是一位少女,
為了知道冰的價錢我們還在那等當地人買,看他們付多少錢,
「喔!一隻兩塊埃磅。」得意的兩個人
「one!」
「How much?」很順手的直接給了五塊,
「Three。」
「Not two?」
「No!」
「Why?」開始批哩啪拉的說了一堆質疑的話,
但少女無動於衷,我不知是聽不懂英文還是不想理我,
我只說為啥隔壁正舔著冰的老兄買兩塊,我卻要三塊,
少女聳聳肩,轉頭進去理都不在理我們,
姑姑因為這樣連冰都不吃了,氣到頭冒煙了吧!
而我經過第一天的事情已經習慣了,傻眼一下後,
開心的舔著我的冰淇淋,
我想我也學會了一些事。
之後的情況都是這樣,
總是會先看當地人付多少錢之後我們再行動,
但往往都是戰敗而歸,例如:
「老闆蕃茄一斤多少?」
「35埃磅。」臉上立即出現三條線。
靠又當我們是傻子唷!明明在旁邊還有標價,
雖然是阿拉伯文,出發前我們也是有惡補的好嗎?
數字我們還看的懂,不要欺騙我們。
「老闆這條毛巾多少?」
「180埃磅。」
靠!這個更扯,上一間我才買一條只要35埃磅,
現在給我開180,我想許多日本人真的把他們胃口養大了。
接下來的日子,這些離譜的價錢一直上演,
我們學會了,互看一下接著大笑,然後離開。
完全不把自己的心情弄糟,繼續下一間商店。
不管在臺灣、大陸和埃及我常碰到外國人說,
「我討厭這個國家,為什麼連英文都聽不懂。」
這句話常讓我錯愕,但來到埃及我也犯了同樣的錯,
語言無法溝通是旅行最常碰到的,當然阿拉伯語的國家更是,
記得那天我們要離開罕哈利利市集,(開羅最大的市集)
我攔了將近快十台的計程車,但卻沒有一台知道開羅博物館在哪?
開羅博物館在開羅是個熱門到不行的景點,但司機們卻不知道在哪?
天氣熱讓我的耐心瞬間消失,我也脫口出這句話,
「為什麼他們英文都不懂。」
在當地人的幫忙下,我搭上了車,
在車上我想起了這句話,開始反省,
英文不是埃及人的母語,他也可以反問我們為什麼不會說阿拉伯語,
在當下我卻出口埋怨了這一切,不會英文是理所當然的,
就像許多外國人來台灣責怪我們不會英文是一樣的,
雖然因為語言有了些隔閡,但身體語言也是可以表達一切的,
起碼我就在西華綠洲用身體語言點到了我想吃的東西,
雖然周圍的埃及人笑翻了,但我學到了新的東西。
雖然有人說,你看完金字塔還和法老王的屍體面對面之後哩?
有什麼,老實說如果要說有什麼,當然沒什麼,
只要有錢金字塔、法老王的屍體誰都可以去看,
兩國的文化、生活、人民都是可以學到很多的,
也唯有自己知道自己的成長和想法一定會有所不同,
很多東西笑一笑就過去了,不要悶在心理,
因為這樣會讓你損失更多,背包們放開心胸接受這一切,
不就是旅行前就應該先學會的。